春風化雨,這部電影非常有名,不過大概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現在很少聽到人家在說這部片子了,或許是以前台灣的教育讓人印象填鴨、威權,所以讓這部片子格外引人注意。我想,現在的教育應該在本質上與過去沒什麼不同,只是形式上的自由變多了,教育的核心以及教學方式仍然換湯不換藥。少的是約束,但自我意志的培養是否有增加呢?
Keating 明說了,他希望教出的學生是freethinker,而不是放浪形骸的少年。不過,讓青少年知道這些事情,但是卻又等待時間之流逝方能追逐夢想;而隨著時間的推展,夢想實現的機會也等量縮小,那怎麼叫人沉著住氣呢?
我想老師的對錯很難評斷,總是有雙方的意見可以攻訐他的所作所為。或言,知道的越多越使人痛苦,但同樣,知道的越多也使人觸碰到生命中更深層的什麼。
自殺的學生,在生前嘗過了他最喜愛的演戲滋味,也因此殞世。想一想,終其一生渴望舞台但卻成為醫生與綻放一時燦爛而消逝的光芒,孰優孰劣?這已經牽涉到個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沒有一定的答案就是了。
又或許,等到這些學生上了大學以後,同樣會有無數開明的老師與書籍等著他們挖掘,等著啟發他們。時光是不等人的,又或許自由想法與學業是可以並行不悖的,就像Keating本人一般。除了死去的學生外,其餘學生雖受老師啟發,但並沒有立即爆發,或是立即有觸發點。
但死去學生的急迫與急切,也象徵了青少年的活力與不算計,劇情如此安排,合情合理。片尾的群起站上書桌,可以說是嬌情,也可以說是真實。這些學生大多都是出生在中上階級裡頭,對於師長父母的壓力,很自然地會接受。我想,不能說因為他們簽署了那份將老師逐出校園的聲明,就代表他們心中違背老師的教導以及說他們沒有資格認為自己仍然是那個freethinker。